文章索引 |
---|
劉素美 - 萬島之國慈濟路 |
走過動盪不安 |
印尼慈濟邁步走 |
全部頁面 |
頁 1 總共 3

1992年,劉素美跟著從事製鞋業的先生蔡秋鋒舉 家移民至[[印尼]]投資設廠。對陌生環境的警覺心,讓劉素美每天都親自到離家不遠的「台北學校」接送孩子上下學,因此認識了同樣來自台灣的梁瓊。梁瓊向她介紹慈濟,劉素美便和許多台商夫人一樣, 定期捐款成為會員。
原本她們只將善款匯回台灣,在愈來愈了解慈濟後,便有人提議:「何不也在印尼做慈善?」於是,她們由梁瓊帶動,從一戶戶訪貧做起,開始在雅加達落實濟貧工作。
要做,就用心把它做好!
一群娘子軍,要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度從事慈善工作,靠的是直心和勇氣。劉素美說:「只要人家提報那裏有人需要幫助,我們就親自去拜訪、了解 。」
初時,梁瓊居住的工廠宿舍聚會不便,劉素美便提供住家作為會員們固定聚會之所。「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我家來來去去,又是烹飪、唱歌,又是比手語、打中國結;在[[蘇哈托]]總統時代,集眾活動會受到監控,還曾經有警察因而找上門來呢!」劉素美說。當年做慈濟的困難還不僅只於此,由於政府實行華文禁令,慈濟的中文出版品自是在嚴禁入關之列;劉素美只能利用每次回台灣的機會,隨身少許地帶進印尼。「因為每種書都只有一本,我就把它們編號,像圖書館一樣 ,讓大家借回去看。」
一年多後,梁瓊因先生工作調動而舉家返台,臨行前,把慈濟託付給劉素美。「當時我雖然還在適應中,但心想慈濟的工作既然已經開始,放棄實在可惜,只好承擔下來。」承擔責任後,壓力緊接而來。原本在先生公司幫忙的劉素美,難以兼顧事業與志業,便和先生商量。先生只給她一句話:「要做,就用心把它做好。」然後一肩挑起事業重擔,讓她全心全意投入慈濟。
他鄉生活本就不易,更遑論要深入當地的慈善工作,劉素美說:「語言不通、地理環境不熟悉,是首要面對的問題。我們抱持著無所求的態度去付出,語言不通就用微笑溝通。」因著誠摯與用心,她們慢慢取得當地人的認同和加入,慈善工作也漸漸踏出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