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澳洲網站

07 / 03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全澳總動員 圓滿災後首次發放

E-mail 列印
   1月22日是澳洲慈濟人為布里斯本水災受災戶第一次的發放活動。清晨六點,慈濟布里斯本聯絡處聚集了來自墨爾本、黃金海岸及雪梨的志工及慈青,準備出發到達拉(Darra),為受災戶送上賑災物資。為了大家的健康,在出發前,聯絡處有醫師和護士為志工注射破傷風及白喉預防針,希望大家法喜充滿地出門,平安健康地回家。

◎第一個發放地點:達拉區

這次發放慈濟人準備了七百份物資,裡面含有醫藥包、環保毛毯、生活包,由慈青及師伯們抬到預定的遊覽車上。出發之前,蘇琪明師兄帶領大家問訊,希望災後第一次的發放能順利圓滿成功。

達拉社區中心並不大,但是因為由慈濟人事先佈置文宣處、接待處、物資發放處、影音器材、大螢幕等,顯得很有慈濟的人文氣息。當天有七十餘名慈濟志工協助發放,包括來自黃金海岸與雪梨的志工。而墨爾本這次則是協助現金卡的部份,讓慈濟與澳洲四大銀行之一的澳盛銀行(ANZ)有了合作的機會。因為志工們在發放之前連續幾個夜晚,在聯絡處開會並勘查發放場地,所以佈置起來井井有條。不論是工作人員的功能分配、受災戶的出入動線,都規劃得十分妥當。因此大家一到發放場地,就立即各就各位,等候受災戶的來臨。

早上九點以前,已經有志工按照達拉社區中心負責人Casey的建議,挨家挨戶去敲門,提醒受災戶來領取物資。剛開始來的人並不多,但之後就有受災戶陸續攜家帶眷前來,和志工話家常,分享他們的遭遇。當他們在報到處登記完成時,接待組的慈青們即呈上上人對受災戶的慰問信函,讓他們明白在遠方的台灣,也相當關心澳洲的災情,並給予無限的祝福。

在會場旁,志工們也用心介紹慈濟的文宣與賑災物資。尤其當志工們說明當中的毛毯是由寶特瓶回收製成時,他們驚訝的表情均寫在臉上。而志工們也把握機會,介紹慈濟的四大志業與八大法印,讓這些第一次接觸慈濟的人可以更了解慈濟的背景與精神理念。會場還播放著慈濟在世界各地救災的畫面。

接著兩位司儀葉詩涵跟溫文謙,也在開場時以英語介紹慈濟。而活潑的林玉寬師姊帶動受災戶一起合唱〈一家人〉歌曲。在大家比著手語的同時,螢幕上也打出了〈一家人〉的英文歌詞,讓受災戶可以更了解歌曲當中的含意。當他們收到慈濟人以恭敬的心,雙手奉上這些救災物資時,受災戶們均對慈濟人表示感恩。除了物資,慈濟人還按照名單,每戶呈上面額五百元的現值卡。看到慈濟人的熱忱接待,許多人感動得熱淚盈眶。面面俱到的貼心,令受災戶們更為感動。許多受災戶更發願要參加慈濟志工的行列,讓志工們也相當感動。

這次發放,動員了全澳各地的志工,尤其慈青及學長以流利的英文與誠懇的態度,與受災戶互動,讓受災戶不但感到親切,更把彼此間的距離拉得更近。上人曾期許慈濟人能以「感恩、尊重、愛」的態度,膚慰受災戶受傷的心靈;這次的發放,志工們戰戰兢兢地、用心地與當地災區有關單位密切合作,希望這次的救災行動,能讓他們了解慈濟大愛無國界與慈濟賑災中「重點、直接、尊重、即時、務實」之精神理念。

上午的第一場發放,在所有的受災戶中有一位唯一的華人受災戶。她來自廣州,在這邊居住了達十年之久。當她來到發放現場發現我們是一個華人的慈善團體時,相當地感動。她沒想到在這裡,居然有一個華人團體以大愛無國界的精神,為受災戶付出。而吳照峰(慈田)師姊與陳秀鳳(慈琦)師姊當下把握因緣,不只膚慰,更把慈濟世界介紹給她,希望經歷這次無常之後,她可以走入慈濟,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

◎第二個發放地點:古德娜區

上午的發放圓滿完成,下午的發放在古德娜區(Goodna)州立紅岸平原高中(Redbank Plains High School)體育場,展開一場發放,在三點半開始。首先讓受災戶看一段影片,介紹慈濟在這次災情中做了什麼。大家靜靜地看著這段影片,感受慈濟人「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用愛來膚慰傷痛的精神理念。在下午第一場的發放,慈濟人呈現手語〈一家人〉。林玉寬師姊強調雖然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是我們心手相連、彼此互助,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

受災戶們與所有的慈濟志工圍成一個大圓圈,一起比著手語。而在下午第二場發放,除了〈一家人〉之外,慈濟志工還呈現了手語〈普天三無〉:「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黃金海岸的師兄師姊們用心呈現這首手語歌曲,讓受災戶們的心靈平靜。

呈現〈普天三無〉之後,受災戶們給予熱烈的掌聲與迴響。而〈愛與關懷〉音樂一響起,受災戶們沉浸在歌詞的意境中,並唱出了對未來的希望。驚世的災難下,唯有彼此愛與關懷,才能走出困境,迎向陽光。投影片中,慈濟人在緊急救難中心發放的畫面,也讓來到發放現場的受災戶們了解到自己並不孤單,還有其他人跟自己一樣有著同樣的處境,還有志工的幫助。司儀葉詩涵也唸出證嚴上人對受災戶的慰問信,接著介紹慈濟的發放物資。

在介紹環保毛毯時,詩涵也提醒大家:「當我們在傷痛時,真正在受傷的其實是我們的大地之母──地球。我們要愛惜地球,所以希望大家一起來做環保。」而在發放物資時,慈濟人以最恭敬的心禮敬受災戶,雙手奉上救災物資給受災戶後,並給予他們一個親切的擁抱。

在發放時,有人雖然是受災戶,但不需要的東西,他們並不會去領取或多拿,所以雖然現場除了慈濟準備的物資外,還有當地市政府準備的物資,但有些受災戶領取完物資後即表示已經足夠,並未領取其他物資。而當慈濟志工挨家挨戶家訪,告知他們有發放活動時,很多人均表示家裡受災不嚴重或並未影響,不需要領取物資,但仍對慈濟人的善行義舉,表達感恩之意。

◎發放秩序井然

下午場最大的特色,在於受災戶比達拉區較多。雖然會場「州立紅岸平原高中(Redbank Plains State High school)」體育場的場地夠大,但為了活動的流暢度與氣氛感覺的呈現,志工採取分批讓受災戶進入領取物資的方式來進行。這樣的方式,也讓受災戶們不僅可以在會場與志工們盡情的寒喧,或是靜靜地觀看慈濟人在全球各地膚慰受災戶的故事,也可充分認識慈濟並體會慈濟人無時無刻以「感恩、尊重、愛」的心來照護受災戶的理念。

陽光普照,熱情的陽光迎來的不只是希望以己身行動膚慰受災戶的慈濟人,更有許多受災戶前來領取物資。因為是分批入場,慈濟人除了以恭敬的態度在接待處詢問受災戶的基本資料與家庭情況外,並奉上涼茶與冰咖啡給受災戶,讓他們在等待中能感受到清涼,在發放中得到溫暖。而當慈濟人以恭敬的心奉茶時,災民也向慈濟人敬禮致意,感謝志工的用心。

陸陸續續進場的受災戶,也使得椅子一排一排的或是往旁,或是往後加,椅子加到一百三十二張,大約有一百多人在會場內等著發放。

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受災戶們仍是依序領取物資,未有爭先恐後的情形。許多受災戶在拿到物資時,將慈濟人緊緊地抱住,流下了感動的眼淚。原來真的有一群跟自己膚色不同、語言也不同的人,以真心在關心他們。

黃金海岸市政府提供的物資很重,男眾慈青們也紛紛上前協助幫忙搬運物資到受災戶的車上。許多受災戶跟慈青同學分享時,均表達對慈濟人的感恩。有位受災戶分享在1974年的大水災時,他才十七歲,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幫助鄰居重建家園。如今他親身遭逢水災的襲擊,卻受到了別人的幫助,讓他十分感動與感恩。對他而言,這就是「善的循環」啊!

下午的發放,依普威治(Ipswich)的市長保羅.比薩塞爾(Paul Pisasale)也抵達會場致意。他很感恩慈濟人這次的發放行動。他提到剛開始這群穿著藍色制服的人到他辦公室時,他根本不知道這群亞洲人是誰,可是當他們提出發放計畫後,他被慈濟人的誠意所打動,終於有了今天的發放。

市長提到根據統計,約有八千五百人受到這次水災的影響。市長還強調,雖然水災侵襲了大家的家園,但是居民們一旦回到家園,大家都能彼此互助,堅強地面對災情,面對未來的挑戰。他也希望人人能以正向的態度,來面對未來的一切。市長很感恩這次能與慈濟合作,很驚訝慈濟人的效率與動員力,並對慈濟以寶特瓶回收製作的毛毯,十分讚歎!

在市長與市議員致詞之後,慈濟澳洲分會執行長紀雅瑩師姊上台,感謝依普威治市市政廳所有成員的協助,並以環保毛毯、環保餐具、香積麵與花飾為結緣品,感恩市政廳的成員們。雅瑩師姊提到,保護地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而環保毛毯與環保餐具,正是愛地球的表現。而香積麵則是慈濟人在賑災時最常用的法寶,以這些物品,希望能與依普威治市結好緣。市政廳的成員也欣然接受慈濟人所呈上的結緣品。市長保羅更是於下台之後親切地與每一位慈濟人握手致意,感恩每位慈濟志工在這次發放中的參與及付出。

慈濟布里斯本聯絡處負責人蘇琪明師兄在上台致詞時,表示志工們雖然多半是移民,但把澳洲當自己的家。慈濟雖然是個佛教團體,但不分國界、種族、膚色,哪裡有需要,慈濟人就往哪裡去。蘇師兄指出,這次發放物資中的毛毯,是來自台灣環保志工的愛心。慈濟人大愛無國界,而這個毛毯代表著是台灣民眾對澳洲受災戶的關心與愛心。

這次發放,在全澳慈濟人的合心協力下,圓滿達成使命。協助訪視的素霞師姊、秀惠師姊、美如師姊、美娟師姊均來自雪梨。為了今天的發放,他們協助挨家挨戶拜訪,告知受災戶有發放活動。他們剛開始訪視的時候,因為資訊不足,加上經驗不足,有點不知所措。於是當後來資訊充足後,他們以己心貼近受災戶的心,鼓勵受災戶前來領取物資,親切的話語還打動了受災戶。而他們拜訪的十五戶人家,最後通通都前來領取發放物資,真正做到了「使命必達」。

◎志工使命必達

在下午的發放中,有一位八十多歲、斯里蘭卡裔的受災戶尼維爾先生(Neville Van Sander)。他不僅是這次水災的受災戶,也經歷過在1974年發生的大水災。在當時他損失了他的雜貨店,而他的老婆在水災後得了癌症,不久後離世。當他老婆離世時,他曾有過輕生的念頭,但想到自己在斯里蘭卡的妹妹仍需要自己照顧,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尼維爾先生每週有政府給予救助金,平日則是賣通心粉與咖哩給鄰居維生。這次水災,若不是他唯一的姪女在大水淹過來之前提醒他,他這次恐怕已經遭到不幸了。他跟志工柔妤分享時提到,身邊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只要他還有一口氣,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多做善事。他的這番話,讓柔妤很受震憾。

據這個社區的居民表示,因為尼維爾先生的樂善好施,大家都認識這位斯里蘭卡人,而他更是提供水災的照片給慈濟人存檔。而在達拉區的受災戶科因女士(Amanda Coyne)則提到這次水災能撤離的時間更短,損失也更慘重,她自己許多珍貴的物品就在這次水患中失去,只剩下三十張珍貴的照片。但她仍以樂觀的態度來面對這一切的挑戰,並在分享中提到對慈濟人所做的一切感到十分讚歎,且很認同慈濟人環保的理念,並表示自己一直有在做資源回收。

蘇師伯的女婿林棋凡,這次因為寒假,應岳父、岳母的邀請,過來探親之餘,也協助這次水災的發放。他是第一次參加慈濟活動,平常在學校都是他「指揮」學生,這次發放卻是「被指揮」的人,但是他「被指揮」得很歡喜,也很法喜、很有感動。他看著慈濟人的付出,深深感受到「愛是動詞,不是名詞」這句話真正的含意。

雅瑩師姊分享,這次發放雖然變數很多,但慈濟人正是在「變數中考驗智慧」,抱著「使命必達」的信心,達成了每一個艱難的任務。這次對澳洲慈濟人來講,創造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發現金卡、第一次全澳總動員做大型發放、工作人員比受災戶多、第一次為了發放與上人開視訊會議……還有好多好多的第一次,與好多好多的感動。還有受災戶霍爾先生(Darell Hall)受到感動後,將零錢投入剛拿到慈濟竹筒裡,讓雅瑩師姊感動得久久不能忘懷。蘇琪明師兄則提到,這次的水災,也讓慈濟真正走入了主流社區為民服務。

今日的發放有兩個地方,共計二場。二場發放戶數共計一百零九戶(達拉區十八戶,古德娜區九十一戶),受惠人數兩百八十六人(達拉區四十九人,古德娜區兩百三十七人)發放毛毯兩百八十二條(每人一條),醫療包一百零九包(每戶一包),全澳參與志工人數一百人。

這次發放,創下許許多多的第一次,也讓志工們耕耘了許許多多的福田。明日(1/23)志工們也將把握因緣,到社區進行環境清理工作。澳洲慈濟人將秉持上人對弟子的開示「走在最前、做到最後」,不求快,但求準確地給予受災戶最需要的支援以及關懷。只要慈濟人能「合和互協」,必能使命必達,將愛與關懷傳達給每一個需要膚慰的人! .

圖左 : 慈濟志工帶動受災戶一起合唱〈一家人〉歌曲。[攝影者:林啟豪]
圖右 : 慈濟志工在發放物資當天,擁抱並膚慰受災戶。[攝影者:宋長億]

圖左 : 依普威治市市長保羅向慈濟人表達感恩之意。[攝影者:林啟豪]
圖右 : 慈濟人膚慰傷心的受災戶。[攝影者:林啟豪]